浅谈大化壮族山歌及“三月三”歌节

       浅谈大化壮族山歌及“三月三”歌节

壮族山歌是壮族群众传统文化的瑰宝,“三月三”山歌节是壮族自己的节日。大化壮族山歌是红水河两岸壮族传统山歌的组成部分,是共同孕育、传唱、传承发展的。凤山、巴马、东兰、大化壮族群众都有“春节”、“三月三”传唱山歌的传统,且名声响誉。山歌鼎红的六、七十年代,在山歌节的日子里,红水河两岸壮族群众纷纷走出户外,四面八方汇集到自己的歌圩歌场,以唱歌听歌的形式交往交流,传情达意,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,寄托期望,追求梦想,向往幸福,共同表现民族的爱憎与智慧。可以说壮族山歌是壮族群众认识自身和世界、表白内心多姿多彩情感的体现,是壮族群体互相沟通的重要桥梁,也是壮族同胞团结和谐的象征。
       壮族“三月三”山歌节其实是从农历正月开始,一直到三月末四月初才结束。这期间有“春节”和“三月三”这两个节日的气氛,加上农村农事也比较少,是劳动群众休养生息、外出走广,开展交际活动的最佳季节。因为有年成收获的快乐,农民肚子有得吃,身上有新衣服打扮,所以山歌便是这两个节日的陪伴,也反映农民生活富足以后的精神追求。唱山歌,听山歌,踏青郊游,把身植于人流和歌海,在欢声笑语中,感悟生活,品味人生,沐浴美好。山歌活动是一道壮族传统文化亮丽的风景线,同时也为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,有利地保护壮族地方民俗、民风、语言、礼仪、服饰等文化特点,使之保持鲜活,影响一代接着一代。
       壮族山歌在大化有两种格律,一种是七言四句,主要在都阳、北景、羌圩、岩滩、乙圩以北范围,一种是五言四句,主要在古河、百马、贡川、大化镇以南范围。两种格律不分仲伯,各有优势,相得益彰。历史上以五言四句称为欢,以七言四句称为歌。“欢”和“歌”均有押腰韵和脚韵,故又称“勒脚欢”或“勒脚歌”。不论是七言四句还是五言四句,壮族山歌都是以善于能触景生情、托物取喻为特点,以内容丰富、表达灵活、语言干脆,具有壮家民族文化为特色。现场见喜即喜,见悲即悲,形容贴切,随即从心中唱出来,表述上可用“绘声绘色”、“入木三分”、“痛快淋漓”十二个字来概括。从传说的刘三姐时代,壮族山歌有诉苦、叙事、叙史、农事和情歌等内容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以及劳动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,壮族山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越来越显示民族文化的特征,如见面歌、邀请歌、盘歌、爱慕歌、盟誓歌、送别歌等。壮族山歌中也有祝福、歌颂、赞美的内容,但一般是受人邀请和预约而酬唱,且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使用,仪式结束唱也结束了。送别歌和情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,它是情歌的尾曲,也是情歌的散曲。能唱到送别歌,说明对歌的男女双方已经达到依依不舍的地步。情切切,意融融。它不是简单的送别,它包含双方互相保重的嘱咐和叮咛,以及多少甜蜜的友爱,还有交代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等等,说不定还互相交换了信物。常见交换的信物有毛巾、手帕、布鞋,感情较深的还要交换相片。可谓是意味深长,让人动情动容。所以说,壮族山歌节哪里是仅仅唱歌对歌而已呢?只可惜在过去的年代里,男婚女嫁几乎是由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真正能在山歌里互相爱慕而成为夫妻的可是微乎其微。回想起来,不知遗恨多少少男少女,只有喟然长叹!

转载自大化瑶族网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