瑶族传统乐器——牛角

       桂北南丹和黔南荔波等地的瑶族人民,使用的大牛角最富有特色。

    历史久远,其起源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。在我国的陕西、河南、山东等地,曾有新石器时代所用的陶制角出土。陕西省华县井家堡出土的一支陶角,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,其形与牛角相似,全长42厘米、吹口内径1.8厘米、喇叭口内径7.4厘米~7.6厘米,管壁厚0.8厘米~1厘米。这支陶角虽吹口较细,但仍能吹出音响,音量还较大。当牛角等兽角普遍使用之后,方有这种陶角的产生。在史前及夏商时期,无论牛角还是陶角,均作为信号器具使用。秦汉时期,角已在军中仪仗和鼓吹乐中使用,除动物的天然角以外,还出现了用竹、木、皮革、铜等材料制成的角。从《汉代鼓吹乐队图》中可以看出,汉代所用的角很大,已不是牛角等天然的角,而是人工制作的角了。

    演奏时,角体较小者,双手持角身吹奏;角体较大者,用左手托抱角底置于胸前,右手持角身吹奏。角无按音孔,也无固定音高,依靠口形变化和气息控制,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高。小者音色高亢、尖锐;大者音色浑厚、悠扬,可用于独奏或合奏。在湖南一些地区还流行有《玉皇甫》、《老君甫》、《山羊过坳》等牛角曲调。吹奏时用锣鼓伴奏。

QQ截图20210518162143.jpg

牛角,唇振气鸣乐器



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网络,如有冒犯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尽快删除。

评论